【专题二十五】疫情期间无法集中注意力?当心“自我损耗”!
编者按
连日来,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。
思想家管子曾说:心安则国安,心治则国治。
科学防控疫情,既需要医学的手段,也需要心理学的方法。
浙江大学心理系以理观心公众号拟刊发《保持积极心态,守护身心健康》系列短文,以飨读者。
同心协力,众志成城。
抗击疫情,我们与你在一起。
疫情期间,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,有人说:“每天一睁眼,打开手机,就有海量的信息向我涌来,把我淹没。”然而刷完微博,下定决心想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,却发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,怎么都集中不了注意力,“感觉仿佛身体被掏空”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?
我们为什么会精疲力竭?
其实,遇到这样情况的不止你一个人。早在上个世纪,心理学家Baumeister在他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类似的现象。他发现,如果要求被试先完成一个自我控制任务(例如经典的Stroop任务:给被试呈现红色的“蓝”字,并要求被试忽略这个字的含义而报告这个字的颜色是什么),且在接下来的任务中也需要用到自我控制,那么被试在该任务中的表现就会大打折扣。Baumeister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自我损耗(ego-depletion)。
心理能量是有限的
那为什么会出现自我损耗呢?Baumeister认为,我们完成每一次任务都需要集中注意,进行自我控制,这一过程会消耗一定的心理能量(这种心理能量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常说的“自控力”)。但是这种心理能量的总量是有限的,所以如果在之前的任务中消耗了过多能量,那么之后的任务就会受到影响。甚至还有学者发现,自控力和血糖存在着相关:被试完成一系列自我控制的任务后,他们的血糖显著降低了。
信息轰炸让我们精疲力竭
在当前的疫情期间,很多人可能已经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,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新闻,并投入大量的真情实感,而且一看就是半天。在这段时间里,你的心情随着新闻起起伏伏,你的注意集中在这些人和事之中。这一行为需要自控力的参与,也意味着需要消耗一定的心理能量,自然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来处理学习或工作上的事了。
不过,也有不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,包括已经有很多心理学人在网络上科普,认为大众过多关注疫情可能会导致“替代性创伤”。所以很多人也开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在微博、朋友圈即使刷到了相关的消息也快速划过。
“强迫”也消耗心理能量
但是,如果你有意识地避免,甚至是“强迫”自己不去关注,这个抑制的过程也是需要自我控制的,同样会消耗心理资源。看来不仅是“做什么”费神,“不做什么”有时候也会很“费神”。况且心理学中存在着“白熊效应”:如果要求你不要去想白熊,你反而会想到白熊。所以若是强迫自己不去关注疫情信息,反而可能更加想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,大家都在讨论什么,这个过程也许会消耗更多的精力,从而让你在接下来的工作或学习上变得更加“无力”。
“自我损耗”并非不可避免
看到这里,也许不少人会开始犯难:我关注疫情也会有损耗,不关注也会有损耗,我还能好好工作学习吗?答案当然是可以的。我们准备了三个必看小贴士:
1. 每天优先完成学习、工作等任务再做其他事情
既然心理能量有限,那我们就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。起床后先别急着刷手机,趁着精力还在,安排一下一天的计划,先把必须要完成的工作、学习任务完成,之后再去关注其他的信息,把自控力用在“刀刃”上。
2. 循序渐进,每天多坚持工作几分钟
除了可以在精力分配上花心思,争取“节流”,我们也许还可以想一想如何“开源”:是不是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控力,让它“更耐消耗”呢?虽然不少人认为自控力是一种特质,但研究也发现,自控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,而且对某一种特定的自我控制任务进行训练,可以提高被试在其他任务中的自控力。
所以,每次我们在消耗自控力的同时,也是在锻炼我们的自控力。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尝试这样“锻炼”:每天都在自己的自控极限上再努力一点点。如果你觉得学习1小时是极限,那就试着多加5分钟,也许很快你就能看到改变!
3. 保持积极动力和良好的心态,相信自己
有研究发现对于自控力的限制并没有那么绝对。不少新的研究发现,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,动机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。如果你对正在做的事情本身就没有什么进行下去的动力,那么很快就会出现所谓的“自我损耗”。但是如果你对这件事满怀热情,充满信心,那么“自我损耗”就会减弱甚至消失。另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,如果人们相信他们的自控力是有限的,那么他们就更加容易出现“自我损耗”的现象。
所以,在自控力这件事情上,我们绝不是无能为力的。调整好心态,每天起床给自己打个气,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精力充沛的精神小伙,虽然这听起来有些“中二”,但说不定这样一天下来工作真的轻松了很多呢!
参考文献:
Baumeister, R. F., Bratslavsky, E., Muraven, M., & Tice, D. M. (1998). Ego depletion: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?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74(5), 1252-1265.
Gailliot, M. T., Baumeister, R. F., Dewall, C. N., Maner, J. K., Plant, E. A., & Tice, D. M., et al. (2007). Self-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: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92(2), 325-336.
Muraven, & Mark. (2010). Practicing self-control lowers the risk of smoking lapse.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, 24(3), 446-452.
Oaten, M., & Cheng, K. (2007). Improvements in self-control from financial monitoring.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,28(4), 487-501.
Richard M. Ryan, & Edward L. Deci. (2008). From ego depletion to vitality: theory and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facilitation of energy available to the self. Social &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, 2(2), 702-717.
文/郑杰威 周祎灵 陈辉
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
图片均源于网络
【专题二十一】确诊者接触轨迹公布!如何准确回忆出自己的活动范围
【专题十八】@抗疫一线的“战士”们,十分钟“正念放松伸展”视频请查收
【专题十三】疫情期间担心游戏成瘾?除了游戏,我们宅家还可以做什么?
【专题十二】两个正念小练习,特别献给战“疫”一线的医务工作者
【专题十一】关注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| 医护人员的“职业倦怠”与应对
【专题三】3000万网络包工头不睡觉看武汉造医院!——浙大心理专家建议“深呼吸”放下负面情绪
【专题】保持积极心态 守护身心健康——浙江大学心理专家谈疫情危机的心理应对(二)
【专题】保持积极心态 守护身心健康 ——浙江大学心理专家谈疫情危机的心理应对(一)